南官帽椅的優雅別致。
“官帽椅”起源于魏晉,在敦煌285窟西魏時期的壁畫上就已出現這種椅子的造型,當時都是神的坐具。到了五代時期,南唐畫家王其翰《勘書圖》中所描繪的人物坐椅已和明式官帽椅造型基本一致了。而南官帽椅是漢族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,以扶手和搭腦不出頭而向下彎扣其直交的棖子為特征。
“官帽椅”優雅簡潔的造型十分符合這種思想,成了他們精神寄托的首選。明代中后期,由于南洋高級木料源源不斷地輸入,使這種框架式造型的椅子有了雄厚的原料保證,最終使“官帽椅”成了明式家具中最具典型的代表。
南官帽椅是扶手椅中最典型的作品,團方鞏固,簡潔空靈,線條飽滿,型制開張,是扶手椅中不可多得的精品。椅子坐面,前大后小成扇形,因而又稱扇面官帽椅。
從造型特點看,南官帽椅在椅背立柱與搭頭的銜接處做出軟圓角,由立柱作榫頭,橫梁作榫窩的煙袋鍋式做法;因此大多用圓材,給人以圓渾、優美的感覺。從主體構造看,椅背使用一塊整板做成“S”形,與人體的脊椎曲線基本相貼。從裝飾風格看,南官帽椅周身光素僅在靠背板上做了局部雕飾,它分三節采用邊框鑲板做法攢成,上部淺浮雕螭紋,中段鑲癭木,下為壸門亮腳。
“南官帽椅”應是“四出頭官帽椅”的一種改良,其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,一般被認為出現在明末。蘇(州)、松(江)地區的文人十分喜愛使用這種不出頭的椅子,喜歡將其成對地放置于書房臨窗的一面,因此被世人稱為“南官帽椅”或“文椅”。
“南官帽椅”又分為兩類:一類為高背造型,是“四出頭官帽椅”的繼續。它的形制尺寸基本和“四出頭官帽椅”一致,只是搭腦、扶手都不出頭。但背部搭腦被降至人的肩下部,同時扶手和椅背部兩根立柱的榫頭點上移了寸許,形成扶手后高前低之勢,更適合于坐者雙手的支放。
南官帽椅顯示出端莊、大氣、靈動的特性,千百年來如潺潺流水緩緩地流淌,不管古今,無論在廳堂還是書房,都能從容坐鎮、安定祥和。
明代以后,由于經濟的繁榮和崇尚理學,有一大批文人熱衷于玩賞、收藏,并參與了家具的設計。他們追求“簡約、神逸”和“天然、幽雅”,對各類器具的制作工藝要求一絲不茍,但反對一味地雕鑿和漆繪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明式家具的簡單只是一種假象,假象,而在簡單之處能感覺到其中的復雜和工藝難度,到其中的復雜和工藝難度,就代表了明式家具審美趣味的境界。